苏州博物馆的传统与创新

阅读: 评论:0

苏州博物馆的传统与创新
中国的设计,在今天所呈现出来的,到底是怎样一种姿态?
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国际接轨的设计理念,发达城市的设计者不断汲取着西方建筑的精华,把它们搬到中国来,导致近几年来“洋设计”成风,虽然那些高楼大厦带着本土的中国人不曾见过的新意,可是说到底,在国际上中国的设计还只是后来者,建筑具有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具有民族价值才有世界价值。中国当前需要自己新的建筑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外来文化冲昏头脑,不能放弃创新,但也要适当回归传统。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就很好的诠释了在中国该如何发展设计这一问题。
1、造型布局
苏州博物馆坐北朝南,平面功能布置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按功能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大块:即中部为入口门廊前庭院,中央大厅和山水庭主庭院;西部为院落式的主展区,东部为办公、商店、休息服务区,以及部分临时展厅。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而地下部分为博物馆辅助功能用房。
崂山北九水风景区从外观来看,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矩形、三角形、菱形相互组合,丰富之极,体现了贝老一贯的个人风格,极具现代特征,但第一眼看上去却并不给人现代建筑的时尚感。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徽派民居建筑高大封闭的墙体,显得静止呆板,因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从而显示出动态的美感。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在苏州博物馆的墙体设计上,也采用了传统马头墙的元素,虽然在形式上已和传统的马头墙不太一样,但通过这种手法组成错落有致的叠落山墙,形成了高低起伏层次分明的韵律感。
井冈山旅游攻略一日游门票
在苏州园林里,假山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苏州园林的假山注重的是山的体量感和立体感,它们虽然不是真的山,但厚重而通透,可供游人攀爬玩耍。而贝聿铭的假山却另辟蹊径,他的灵感来自于水墨画,将假山作为一幅水墨画的元素,用假山片石在白墙前表现“以壁为纸”,将石头嵌入水池的时候,墙壁上出现了一幅立体的水墨画图景,将原本平面的意象生动展现在人们眼前,这面墙也成为苏州博物馆的点睛之笔,体现了设计师在运用传统元素上的创新。
             
2、彩形式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往往有自己固有的基本调,苏州青白相间的地域调黑白灰延续千年已成为苏州城的文化,淡雅、素净、朴实无华,这一建筑的传统彩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所体现出的性格带有浓郁的文人气息,粉墙黛瓦也成为苏州城的代表。苏州博物馆在彩上沿用了这一调,贝聿铭加之整理简化,提炼出淡雅,俊秀的黑白灰基调,既有西方的简洁又有苏州独特的诗意。
苏州博物馆的外墙采用白作为主要颜,只在转折处装饰以灰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将墙面划分为一个个几何体,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线条之美,加之大块的,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的墙面,形成一种水墨画的美感。
3、采光通风
随着近年来世界对绿环保的提倡,自然采光成为许多设计师的首选。从技术角度来看。自然采光可以节省照明能源,降低空调负荷,提高舒适性,而博物馆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但由于对展品在湿度,照度等方面上有比较严格的控制,所以自然采光在博物馆的设计上,虽然受很多设计师的亲睐但也是非常严苛的在应用。
苏州博物馆在这方面很好的利用了自然采光,展馆内的采光天窗和屋顶的叠落山墙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窗户开在了屋顶中间部位,屋顶形成一个折角,光影交错,使得日光并不会直射进展馆内,而是通过天窗斜射在墙壁上,再漫反射到展馆中,这样的光线自然柔和,让展馆内多了一丝天光,打破了沉闷的室内,营造出轻松恬淡的气氛。在回廊上的玻璃顶和金属遮光条把光线理成一丝丝撒在地面,犹如阳光的图画一般美妙自然。整个苏州博物馆的采光既能让人更加亲近阳光又能隔离灼热的日光直射,可谓是一举两得。
为什么全球都在                   
4、新材料、新技术
在新馆设计中,贝聿铭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和苏州建筑设计,大量运用了新技术、新材料设计手法,使这座建筑既有传统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又处处散发着古雅现代的气息。贡嘎雪山自驾游攻略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不仅可确保整座建筑不变形不蛀蚀,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传统文化信息,使建筑从根本上与环境取得深层次的联系。
建筑彩采用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黑、白、灰调,但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则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代青瓦,这种花岗岩俗称为中国黑,质地坚硬,不易开裂,避免了传统青瓦在寒冷天气下易开裂,需定期更换的不足。从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上就可看出,要想做出带有传统元素的设计并不是要死板教条,原样复制,而是在提取的传统元素后,用新的手法,现代的设计理念去重新解读它,才能使传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5、传统造园手法
苏州博物馆和著名的四大园林之一的拙政园两相对应,在设计时也借鉴了苏州园林很多传统的造园手法。
展区和回廊一隅,体现了古代造园手法中“移步换景”和“借景”的手法,如一层展厅中,方形的玻璃窗后种植的一小片翠绿的竹子,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和展厅静谧安置的文物形成了动与静,明与暗自然活泼与安静古朴的对比。窗前放置了休息椅供游人休息,映着一窗的翠竹,让人心旷神怡。
苏州园林中的窗有多重功能。采光只是它的一个方面,其实它还是借景时裁剪风景的取景
框。博物馆中菱形,海棠形,六方式漏窗随处可见,漫步在回廊之上,向窗外望去,便又是新的天地,并且每一扇窗外的景都不一样,但每一处景都好像是深思熟虑才布置在窗前的,犹如在苏州园林的长廊亭榭之中,趣味无穷。
除了各式各样的窗运用了借景的手法还有很多,比如苏州博物馆庭院内的北墙紧邻拙政园,遥遥望去可看到拙政园内的树冠,绿的叶和白的墙组成新的景。
                   
6、传统文化精神
苏州博物馆在很多地方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
虚与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比如中国山水画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而在苏州园
林的建造中,同样有虚实的变化。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所体现的虚实对比有很多。比如在博物馆的面积上有意压缩,而留出一大片庭院和水塘,庭院的虚和建筑物的实形成对比,增加了建筑物的灵气,减少了建筑的压迫感,在视觉上形成了开阔的视野空间。
苏州园林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整体温婉而淡雅,体现出一种中国文人墨客所独有的情怀。苏州博物馆在设计上为了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大堂高度只设为15.3m、书画厅高度为16m,再加上建筑形式和整体调的把握,和传统的苏州民居相比,它似乎没有什么太大不同,苏州的魂就像渗入这座建筑中一样,它真正和古老的苏州城融为一体了。
结语:
当今的中国面临着欧美,乃至日韩激烈的文化冲击,而且不只是在设计上。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是我们悠久的文明,是我们不能舍弃的传统,与其去一味追求“西化”不如停下脚步,仔细想想,该如何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华民族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散光芒。在这一方面,贝聿铭无疑是先驱者,他的几何形,他的玻璃墙,他的简洁大方,他所有的特点都可以回归到传统,与传统融合,并且迸发碰撞出更为耀眼的
作品。在有些人迷茫,有些人狂热的今天,他坚定不移地走在传统和创新结合的道路,贝聿铭追求的,是为中国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苏博新馆不仅是当今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公共建筑,也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座桥梁,更为中国建筑的传承与创新翻开了新的一页。
>莆田广化寺简介

本文发布于:2023-09-14 09:19: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hly888.cn/whly/2/621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传统   苏州   建筑   博物馆   中国   设计   文化   形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文化旅游网 滇ICP备2023005725号网站地图